主要著作
《国际经济学》(与莫瑞斯.奥博斯弗尔德,保罗.克鲁格曼共同撰写)。
《贸易对产业内重新配置和产业总量生产率的影响》
马克·梅利兹的主要思想
马克·梅利兹在《贸易对产业内重新配置和产业总量生产率的影响》中开启了“新贸易理论”的先河。他通过将雨果·霍本哈因(Hugo Hopenhayn)建立的动态产业模型与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提出的垄断竞争模型相结合,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分析了企业间存在生产率差异的情况下贸易对于资源再配置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给产业生产率所带来的变化。在他看来,一个企业在作出是否进入一个有特色产业的决策时,对自身生产率的高低并不了解,而且进入新产业的投资具有不可逆性(irreversible)。于是,在生产率上存在差异的企业有可能共存于同一个产业之中,企业通常会在获得其生产率的信息之后才作出是否出口商品的决定。
与此同时,当企业进入出口市场时,也面临着如何在固定的出口成本约束下作出决策的难题。这是因为出口企业出口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上需要支付流通和服务的成本,出口的数量与目的地越多,这种固定成本就越高。贸易开放就像是“催化剂”,当关税降低、运输成本下降或出口市场规模扩大之后,势必诱使更有效率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低效率的企业只能为国内市场生产产品,更次之的企业被迫退出。这样一来,不断提高的产业内贸易开放度将促使企业之间的资源再配置,而越来越有利于具有更高生产率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措施将提高在本土或在出口市场上销售产品的企业的平均生产率,而资源的再配置将提升整个产业的生产率,进而带来福利的增长。
马克·梅利兹的经济成就
梅利兹证明了在一个产业中贸易开放将提高工资和其他要素的价格,迫使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出口市场,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能承担海外营销的高固定成本并进入出口市场,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而生产,其结果是,利益分配将有利于那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随着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出口市场,而更多的出口份额乃至市场总份额被高效率企业所获得,于是,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因国际贸易而得到了提升。 这种由贸易引诱的资源向更有效率的企业再配置的过程有助于解释贸易在何以能产生总量生产率收益(aggregate productivity gains)的同时不一定会改进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原因。在整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在以往的贸易理论模型中从未提到过的通过贸易带来的收益现象,进而为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尽管在梅利兹的模型中,贸易自由化导致了产业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并提升了整个产业的总体生产率水平。然而,对于一个国家的不同产业来说,贸易产生的这种效应仍然具有大小之分。在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生产率增长得更为迅猛,更多的出口机会使得高生产率的企业对要素的需求比那些位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中的企业有更高的增长,这就抬高了在比较优势产业中被密集地使用的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导致了该产业中的低生产率企业大量退出。
这种产业之间所显示的生产率增长差异也促成了不同产业之间平均生产率的差异,并由此进一步强化了那些以充裕要素为基础的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而对来自贸易的利益提供了新的解释。在梅利兹的模型中,企业生产率既是异质的也是外生的,但产业的平均生产率却被内生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