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4日,第九届东盟与中日韩“10 3”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清迈协议》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扩大了东盟互换协议(ASA)的数量与金额;其次,建立了中日韩与东盟国家的双边互换协议。之后,东亚“10 3”货币互换机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至2003年12月底,中、日、韩与东盟10国共签署16个双边互换协议,累积金额达440亿美元。
2015年1月15日,瑞士央行宣布取消以前为防止瑞士法郎兑欧元汇率过高而设置的上限,此事件震惊了世界。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共4年3个月的时期。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19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在希腊发生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使得出口始终较差,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并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就欧盟而言,面临着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和币值要保持稳定的双重挑战。
2008年环球股灾是2008年1月中,因市场忧虑美国经济衰退、美国次级按揭风暴无法受控以及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尔涉嫌违规巨额交易欧洲股价指数期货后的巨额平仓活动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震荡。1月21日,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巴黎CAC40指数、法兰克福DAX指数、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香港恒生指数、上海上证综指跌幅均超过5%。
占领华尔街(英语:Occupy Wall Street,或译占据华尔街)是一连串主要发生在纽约市的集会活动[3],由加拿大反消费主义组织广告克星发起。行动灵感来自2011年发生的阿拉伯之春,尤其是发生在2011年埃及革命期间的开罗塔利尔广场周围的集会与示威运动。行动于2011年9月17日开始,当日近一千名示威者进入纽约金融中心华尔街示威,警方更一度围起华尔街地标华尔街铜牛阻止示威者进入。
1929年华尔街股灾(英语:Wall Street Crash of 1929[1][2]),又称大股灾(英语:Great Crash)及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英语:Stock Market Crash of 1929),以牵连层面和持续时间而言,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股灾。[3] 后世亦多以“黑色星期四”、“黑色星期五”、“黑色星期一”及“黑色星期二”来形容华尔街股灾,这是因为股市崩盘并非起迄于一日之内的事,所以这四个别称也是合适的。
黑色星期一是指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的股灾。当日全球股市在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带头暴跌下全面下泻,引发金融市场恐慌,及随之而来1980年代末的经济衰退。
227股灾 (英语:Chinese stock bubble of 2007) 是一场发生在2007年2月27日的全球性股市大跌。
最早记录密西西比股市泡沫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Adam Anderson。他在1787年详细地描述了当年法国股票市场上出现的投机风波。在他之后的一系列研究密西西比股市泡沫的论文成为股市理论的经典之作。
南海泡沫事件(英语:South Sea 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经济泡沫,与同年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并称欧洲早期“三大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一语即源于南海泡沫事件。
1893年恐慌是美国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始于1893年。